例如在2008年1月份,1月1号到1月31号每天的服务水平,如果离散系数可以小于0.16,当月的月稳定就完全可以达标。
日稳定
我们把1月每一天早上10点到11点的服务水平都记录下来,然后做个离散系数,如果离散系数可以小于0.16,1月当月早上10点到11点的时段稳定就完全可以达标。
这条生命链上,越接近服务水平的,就代表对服务水平的影响越大。但距离越远的,并不代表没有影响力,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在这条生命链上,任何一个地方拿剪刀剪了,整个生命链都会断裂。
要让服务水平在控制状态,上面这条生命链上的每一项因素都必须在控制状态,但我发现大把大把的呼叫中心,完全没有试图去控制呼入量的波动,认为这完全是无法控制的,却没有想到许多客户的来电,是因为自己造成的,许多呼叫中心也没有试图控制小休和示忙率,还是那句话,只要在不恰当的时间,有不恰当的人站起来,二郎原则就会让你进入剧烈震荡之中。
关键指标的生命链,我发现是管理呼叫中心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它让呼叫中心的管理出现了很明晰的框架,很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来研究这议题。
我接下来开始试图来绘制更多关键指标的生命链,我下面一个最感兴趣的指标,就是平均处理时长,这项绘制的工作即将完成,希望很快可以跟大家分享。
大家可以猜猜看,我认为哪一个因素影响平均处理时长最大?
我可以先透露一下,我最近上课,只要看到呼叫中心的平均处理时长出现明显的变化(例如在控制图中,出现了6-9-12法则),底下学员的回答,几乎都是:新员工上岗!
换句话说,新员工的上线,对平均处理时长的变化,是最明显可见的。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问题,那是不是人员流失率在平均处理时长的生命链当中,也是高居榜首或第二名的位子呢?
大家很少在关心人员流失率,好像人员流失是正常应该的,但大家却又高度关切平均处理时长,如果这两者的生命依存是高度相关,那人员流失率不是在控制状态,平均处理时长是不是不管怎么努力,也无法在控制状态呢?
作者供稿 CTI论坛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