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家观点 >

应急通信体系的探讨

2008-04-30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08/04/30

  摘要 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地多次紧急事件的频发,人们逐步意识到必须在平时完善通信体系,达到应急通信保障要求,才能在紧要关头发挥它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应急通信的特点、服务对象、能力需求、网络组成及网络要求。
1、引言
  当突发公共事件(如飓风、雨雪、洪水、地震、瘟疫、事故灾难和公共安全等)及重要国事活动发生的时候,公众通信网络可能会遭受损失,或在局部出现过大流量,这些会造成通信网络承载能力下降,进而造成应急响应能力下降。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包括在我国,出现过多次各种紧急事件,如“911”,“SARS”,印度洋海啸及伦敦地铁爆炸等,既考验了各国政府的应急响应能力,同时也考验了通信网络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从这些经验教训,人们也逐步意识到必须在平时完善应急通信体系,达到应急通信保障的要求,才能在紧急关头发挥它的作用,保持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通信,提高各级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2、应急通信体系
  所谓应急通信就是要协同各种通信网络和技术手段,使应急人员无论在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接入方式,都可优先利用残存的通信资源建立呼叫/会话,在应急情况下保障通信的畅通。
2.1 应急通信的特点
  (1)需要应急通信的时间和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大多数紧急事件都是突发的,时间和地点不可预知,或者只可在有限时间内预知但是来不及做准备,例如海啸。这就要求对于公众通信网络不能覆盖的广大区域,也必须有技术上的措施可以建立临时的通信网络来实现应急通信。
  (2)通信网络本身受紧急事件破坏的程度具有不确定性。在破坏性的紧急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例如飓风、地震,公共通信网络设施可能受到损坏而使网络陷入瘫痪。而另外一些紧急事件虽然也很严重,但对于通信网络没有影响,例如瘟疫。
  (3)应急通信的容量需求也是不均衡及不可预测的。紧急事件发生期间,局部出现的大通信流量会造成网络拥塞。同时,通信流向往往是汇聚式的,大量的通信流会指向几个有限的地点,比如110报警中心,更加重了通信的拥塞。这个容量的需求发生是随机的,规模很难预测。
  (4)对通信能力的需求也是不确定的。例如,在一些贫困地区,可能平时只有语音通信的需求,但是在紧急事件发生期间,可能就有大容量的图像、视频通信的需求。
  总之,应急通信面对的情况十分复杂,不确定因素十分多,需要灵活、周密地设计和部署方案。显然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需要各种通信手段来保障现场指挥的畅通,如使用有/无线公众网络、无线集群、卫星通信、短波通信等,各级政府需要整合多种通信手段来保证数据、语音、图像的传输。只有充分利用公众通信网络、专用通信网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如运营商),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2.2 应急通信的服务对象
  应急通信主要为政府决策机构、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单位和个人服务。
  (1)政府决策机构:在应急指挥中起到中枢的作用,应该能够实时获得全面的信息,做出决策,指挥相关部门的行动。作为应急通信必须保证决策部门与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通信畅通,保证通信的安全。
  (2)政府职能部门:负责执行上级的指令,或者按照应急预案执行救助行动。作为应急通信必须保障执行部门的应急指挥通信、信息搜集渠道、民众救助热线以及向民众传达信息的通道畅通。
  (3)企业:作为与应急响应相关的重点企业,需要保证能够信息上传、能够接受上级的指令,能够保证重要数据的完整性。作为普通企业则和个人的角色类似。
  (4)个人:能够及时进行紧急情况的上报,及时得到政府部门传达的告警、安抚及救助等信息。
2.3 应急通信的能力需求
  目前,应急通信主要依靠PSTN、移动网络上的语音通信,PSTN、移动网络则为应急呼叫提供路由优先功能。拨打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种紧急号码和救助热线是民众和政府交互的主要方式。现在采用短信方式发送告警信息是新的支持应急通信的技术手段。通信网络正在经历从传统电路交换技术向基于包交换技术演进的过程。无线技术也正在向3G(IP多媒体业务)网络演进,目标是可以实现在固定和移动网络上无缝地提供业务。这个演进过程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演进的通信网络之间如何支持互通和互操作是支持应急通信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基于包交换的IP网络提供了一个新的环境,可以以高效、经济的方式来支持应急通信。引入新出现的一些技术及业务则可以极大地增强应急通信的功能。未来的应急通信不仅需要有电路域的语音通信,还会采用各种新业务,如VoIP、统一消息、Presence、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等。需要关注的是定位业务在应急通信中的重要意义,目前美国出于支持应急响应的目的,已经要求各大无线运营商实现最终用户的定位业务。还需要强调的是应急通信必须满足各级政府保密通信的要求。
(1)现在以及将来的公众电信网支持应急通信的要求
  • 增强的优先级处理。应急通信业务需能得到超越其它网络流量的优先级。

  • 不可跟踪。能够保证某些用户能够在不被追踪的情况下使用应急通信(身份或位置不会被辨识出来)。

  • 国际连接。应急通信业务应可通过国际运营商连接到境外。

  • 移动性。通信设施应支持可运输、可重部署,可支持全功能的移动通信(例如个人通信业务、蜂窝、卫星或高频通信)。

  • 抗毁性。应急通信应具鲁棒性,保证支持各种情况下生存用户的需求。

  • 宽带业务。支持宽带业务用于应急通信(例如视频、图像、Web访问和多媒体)。

  • 经济可承受性。需利用已有网络能力来减少成本(例如使用已有的网络架构、利用商用现货和已有业务等)。

  • 业务质量。端到端的QoS应符合国际标准的QoS等级和参数,在域内和网间互通情况下都能够符合用户期望。在必要情况下,可降低业务质量使用。

  • 计费。对于使用应急通信业务的用户可以记账并提供账单。

  • (2)通信事件分级
    • Ⅰ级(特别重大):因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有可能造成多省(区、市)通信故障或大面积骨干网中断、通信枢纽楼遭到破坏等情况,及需要通信保障应急准备的重大情况;通信网络故障可能升级造成多省(区、市)通信故障或大面积骨干网中断的情况。



    • 表1 我国通信网络的最低应急能力需求

      2.4 应急通信体系的网络组成
      图4 NNI接口

      3、结束语

        建立合理的应急通信体系是关系国家安全、民计民生的大事。研究应急通信的特点、网络体系,要充分利用各种通信手段来保证应急情况下的通信保障,不仅需要考虑通信网络演进的趋势性影响,还要利用各种新技术。目前,国家正在建立国家应急联动系统,将逐步实现紧急呼叫和救助热线号码的统一。从这一步出发,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建立可靠的应急平台指挥体系,建立完整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这不仅需要高层的高瞻远瞩,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配合。

      中国联通网站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