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糜正琨,徐名海.IP网络QoS模型及实现技术[J]. 中兴通讯技术, 2003, 9(增刊1): 40-43.
[2]马秀芳,时和平. IP网络中的QoS研究[J]. 现代有线传输, 2003 (03): 48-54.
[3]张立岗,吴晨.ZXR10系列路由设备的IP QoS特性及相关技术[J]. 中兴通讯技术(简讯), 2003(12).
[4]姜国臣,谭贤四,范照勇. 排队规则对FTP, Video, VoIP应用的性能影响[J]. 现代电子技术, 2006, 29(5): 50-51, 56.
[5]李彤.IP网络实施QoS的策略分析[J].邮电设计技术, 2006(6): 43-46.
[6]ITU-TDraftRecommendation Y. RACF Version 9.2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and requirements for resource and admission control functions i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S].
[7]AlwaynV.高级MPLS设计与实施[M]. 刘兴初, 等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8]韦乐平,徐建锋.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与CN2的设计思路[J]. 中兴通讯技术, 2005,11(3): 1-5.
[9]AnArchitecturefor Differentiated Services[R]. IETF RFC2475, 1998.
[10]纪其进.VoIP网络接纳控制机制必要性探讨[J].电信网技术. 2007 (2).
作者简介:
都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承载网络产品线主任工程师。硕士毕业于中南大学。研究方向为IP网络技术应用及网络规划。刘庆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IP网络产品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通信。李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数据研发中心主任工程师。硕士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从事数据产品的研发,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通信。
通信世界网(www.cww.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