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家观点 >

天时地利人和、物联网迎来创新创业最好时机

2016-05-20 13:52:05   作者:石立峰   来源:工信部电信研究院   评论:0  点击:


  随着人与人的连接服务不断被满足,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需求正在不断释放。同时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能力在当前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长足的进步,使得万物互联从“预见”变得“可见”。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计,我国当前物联网的连接规模已经超过1亿,占全球总规模的30%左右,到2020年,这一占比将一进步提升。从应用规模角度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的物联网服务领先市场,我国已经进入物联网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成为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重要领域。
  物联网创新创业的“天时”
  从物联网发展的需求侧看,连接对象的延伸正在不断扩展,人与人上百亿的连接已经得到有效的满足,物与物上千亿的连接需求正在形成,未来五年的连接规模将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加。从物联网发展的供给侧看,传感技术正在获得快速发展和突破,全球未来五年传感器的总量复合增长率超过15%,而且传感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在扩大,如汽车、家电、装备、医疗、环保等。通信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4G覆盖不断增强,面向物联网的5G正在研发试验,短期内的窄带物联网也进入了商业部署阶段。在计算能力和智能化方面随着云计算、操作系统和软件能力的提升也进入到了一个可以满足常规物联服务的水平。智能硬件的发展近年更是进入到了一个大爆发的时期,健康类、安防类、家电类智能硬件层出不穷。
  物联网创新创业的“地利”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工厂,其中手机生产量占世界8成以上,家电总产量占世界85成,几乎全球所有的电子元器件我国都能生产,这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我国当前拥有世界上最大4G网络,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4G用户,NB-IoT、5G等发展也基本与世界保持同步,这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连接基础。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工科人才,IT领域的工程师规模也是全球最多,这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当前我国面向物联网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并且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川渝地区)等四个地区形成了产业聚集区,这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链基础和产业生态环境。
  物联网创新创业的“人和”
  当前我国面临经济转型和升级的迫切要求,国家先后出台了促进经济转型、工业升级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物联网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也正在制定之中。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物联网发展最好的时机。那么是否是物联网“创新创业”的最好时机呢?
  首先,物联网不同于互联网,是互联网在物理世界的更大延伸,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交叉与融合,既不同于互联网、又不同于传统行业。如,懂互联网的不懂医疗健康、懂医疗健康的不懂互联网,因此创新的空间巨大,创业的机会众多。
  其次,资本市场已经将物联网视为新的蓝海,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涌入。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过去六年物联网领域吸引投资近75亿美元,发生900余起交易,过去4年,物联网初创公司吸引的投资金额翻倍,交易数量由91起增至221起,物联网的创业成本已经越来越低,创业升值空间越来越大。
  第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来好。包括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纷纷提供各类的孵化创业基地、能力开放平台。为创业个人、团队提供更加完善的各类背书、系统服务。
  第四,物联网属于交叉学科,硬件成本的降低以及软件定义(SDX)带来的创新成本降低使得创新创业团队的规模都不大。更适合当前的创新创业环境。
  关于物联网创新创业的重点方向和领域的几点建议
  第一类是可穿戴设备领域。从眼镜到手表、到鞋,可穿戴设备涉及的领域宽、产品差异性大,是与人体感官直接需求相关联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快速形成市场并且得到传播,获得较大的市场反应。
  第二类是车联网产品和服务领域。从导航到运行监控、到停车服务、再到无人驾驶,车联网围绕车辆、出行服务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物联需求。车联网服务进入的门槛高,但商业空间巨大,用户的付费意愿较高。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巨头,如谷歌、AT&T、苹果纷纷开始切入的原因。未来五年,我国车联网的市场空间每年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第三类是智能家居类服务。从智能家电到视频监控、到家庭影音娱乐。智能家居类产品也在从简单的白色家电类产品的联网逐渐丰富到泛终端的联网服务。智能家居类产品和服务涉及领域也十分广,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可以以硬件开发和软件开发等多种形式切入,可以以个人开发和企业开发等多种方式切入,而且商业价值大,既包括原有的白色家电企业纷纷进入,也有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开始纷纷布局。
  第四类是智慧城市领域。从智能电网到智能交通、到电子政务。智慧城市涉及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近几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也给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不过这类服务更多是由政府主导、大型IT企业和各行业管理部门协同参与的产物。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