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乏称职的坐席人员
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尚无相当的、拥有足够呼叫中心技能的人员,使呼叫中心能真正运作起来。
事实上,目前中国大部分人仍缺乏在高级呼叫中心工作的技能。虽然我国人口最多,并拥有庞大的市场,但相当部分居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下,更谈不上运用现代技术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虽然目前中国的电话密度(每人拥有的电话线数)在不断增长,但相对而言依然不是很高。
呼叫中心事实上是一个“中产阶级”行业,需要一定数量的中产阶级来支撑这一产业。新的、具有联机通信能力的呼叫中心需要一批有文化素养的人,他们一般来自中产阶级。呼叫中心员工不能是未受过教育和缺乏技能的。但遗憾的是,在国内,这部分有才干的人还相当少,而且大多属于富裕阶层,他们极不愿意到呼叫中心工作。
因此,这就可能使得呼叫中心系统更多地依赖于新技术,如CRM、语音识别技术等。语音识别软件开发商飞利浦公司现已开发出一种针对中国普通话的自然语言识别系统,广泛运用于中国的方言识别,并运用到Internet门户网站上,访客可以在合适的Web站点借助语音识别请求和接收信息。以后,系统还可提供出租汽车、金融与旅游、航空信息甚至是比萨饼订购等这些接入服务。
印度:基础设施不如人意
在印度,会英语并且受过良好教育,具有技术专长的人口在不断增加;软件开发人员、工程师以及客户坐席代表正迅猛发展,他们的目标是使印度成为“引导IT产业的中心”;坐席代表的员工工资为美国的30%到40%;这些都是建立呼叫中心的优势。
但存在的问题是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跟美国大相径庭,缺乏完整规划和区域需求情况,而且国家通信带宽严重不足,同时缺乏高水平的工程师。行业组织“国家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已注意到迫在眉睫的通信容量问题,在今年7月着手带宽建设。即使政府采取了这一步骤,外国公司也不是那么容易在印度发展IT产业。Excell咨询服务公司的首席顾问说,印度的呼叫中心产业要建立起来,还得9到12个月的时间。
另一个问题是,公司能否将印度呼叫中心收到的初始呼叫转发到其他国家的呼叫中心去。遗憾的是,印度目前尚无一个国家或政府性质的指导经济发展的机构或是电话公司,主动寻求美国从事呼叫中心产业的公司帮助解答这些基本问题。
不过,由于巨大商业利益的诱惑,印度在经济与基础设施方面的困难并没有阻止美国和欧洲公司进军这个国家呼叫中心领域。如戴尔计算机公司将在班加罗尔建立新的呼叫中心,这个中心可以直接指导PC制造商在印度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澳大利亚:法规限制过多
亚太地区呼叫中心这一特殊产业,正面临着来自不断增长的电话营运商的限制。澳大利亚就是明显一例。
合法呼叫时间极为有限
为筹集更多慈善基金,澳大利亚西部各州新的“公平贸易法”规定,电话商针对住户的呼叫业务禁止在晚上8点以后进行;对住户附带慈善捐款的呼叫业务只能在早上9点至晚上8点钟;星期天和公众假日禁止呼叫业务。当地法律考虑到针对每一用户的慈善捐款问题,附加这些限制条款,使得呼叫业务不得不在上午9时至下午6时进行。限制呼叫业务必须在晚8点以前进行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因为晚上9点针对经常性客户的呼叫是比较适宜的。
加强数据保密的压力
在澳大利亚,除了来自联邦政府税务部门的这些限制外,呼叫中心在加强数据保密方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家新的“商品与服务税”法规定,商业上的销售数据须由主管部门进行登记,而这些部门极有可能将数据卖给他人。
澳大利亚拥有太多的电话运营法规,事实上这是在作茧自缚。现在一些消费团体正在讨论是否也应该像德国那样,拥有市场立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