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前景看好的企业IM,全球许多软件制造商再也无法对这块大“蛋糕”坐视不理了。于是乎,各路英雄纷纷施展看家本领,陆续推出自家的即时通信产品。
现代企业中主要采用的通信手段大抵上是电话和电子邮件,两者在推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更加良好的沟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两者在使用当中也存在着许多令人遗憾的不足之处,例如,电话中心令人乏味的菜单选择和电子邮件无法实现即时通信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以ICQ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产品正以其传递信息更加便捷、更加迅速的优势被广泛地应用,甚至被许多商业企业所接受。
“Q”的离心力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用什么方式和网络那端的人取得联系呢?
作为互联网用户互动的沟通方式,无论是Email、BBS还是虚拟社区都采用了客户/服务器的结构,这样信息收发双方都需要主动登录服务器才能进行信息的浏览、上传或者下载。因此这些沟通方式都无法实现即时通信(图1)。
相反,IM是通过互联网,利用P2P(Peer to Peer 对等)的方式,在不同PC用户之间,不经过中继设备直接交换数据或服务,从而即时和他人联系的一种方式,用户可以通过它查看朋友或者同事是否在线,并能给在线的用户即时地发送短小而简单的消息,甚至包括多媒体等其他更为复杂的文件。虽然,目前各厂商推出的即时通信产品都还无法做到纯粹的P2P,完全摆脱对中央服务器的依赖,但是已经可以实现即时通信的功能,可以弱化甚至基本摆脱对中央服务器的依赖,中央服务器在通信过程中仅仅起到了中心协调的作用(见图2)。
“Q”的理由
IM产品得以风靡全球,它有哪些优势呢?
IM具有通信的即时性和高效性。与其他通信手段相比,IM的速度更快,不管接收方的计算机在做什么事情,发送的消息都能即时弹出来。同时,它还能用于客户支持,瞬间就能把消息传给成百、成千的用户,让交易者、中介商和客户之间的通信更加顺畅。据悉,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已经开始尝试使用IM取代电话和电子邮件为客户提供服务了。
IM具有使用的廉价性。在互联网上,很多即时通信产品的开发商都提供了免费的软件下载,比如美国在线的AIM(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的Instant Messenger以及国内厂商腾讯的Oicq等。而且,IM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几乎不需要任何花费。这一点也正是即时通信得以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IM具有功能的多样性。随着即时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到这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当中,许多软件供应商都不断开发出新功能,如声音、视频的传输等,同时也不断提升产品的各项性能,如安全性等,这就使得即时通信产品具备了为商业用户提供多种高质量、高可靠性服务的能力。
最后,IM在功能上还具有较强的延伸性。例如,一些新的IM软件可以通过无线接入设备实现无线即时通信。它允许使用者通过无线上网的方式直接访问公司的数据库甚至召集网上会议。另外,据有关媒体介绍,Lotus的即时通信产品还具有翻译功能,可以实现多种语言的互译。
总之,IM已经不仅仅是供年轻人网上聊天和交友的“小东东”了,它以其高效、低成本和灵活便捷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所接受。甚至有分析家提出,IM将会成为下一个电子商务渠道,并成为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金融、法律、教育、咨询和零售企业将有效解决“购物中断率”居高不下的问题,使消费者在购物时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为“Q”把脉
面对企业这样的高端用户,IM要“将Q进行到底”,还需要在这样几个方面不断地完善自我。
首先,作为一种通信产品,安全性向来都是消费者尤其是企业级消费者最关心也是最头疼的事情。目前大多数IM产品因为依赖于一些不安全的通信协议,它们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例如点对点传送通道可以使信息绕过防病毒网关直接到达目的端,再例如为了增加灵活性很多IM产品允许用户选择通信端口等,这些都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另外,IM产品自身的安全漏洞也成为黑客和蠕虫病毒攻击的目标。
因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尽快推出安全防范措施以及更严密的企业级IM技术版本。同时,企业也应该主动做好各种防范工作。例如,建立自己的IM路由服务器,利用入侵检测系统监视所有通过企业防火墙的IM数据信息,增加日志记录功能,增强信息加密功能,在自身IM服务器上集中控制IM数据以及进行反病毒保护等。同时,及时安装IM软件的补丁,也是弥补IM产品自身缺陷的好方法。
其次,除了安全问题,IM产品还存在着互不兼容的缺陷。出于各种原因,即时通信诞生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协议。目前几种主流的协议包括:AIM (AOL Messager)、YIM (Yahoo Messenger) 和MIM (微软的MSN Messenger)。虽然,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nternet工程任务组)一直在促成IM标准的制定,但是至今在产品中有相应支持的厂家还是微乎其微。因此,相互兼容已经不是一个技术标准的问题,因为制定出统一的协议标准并不困难,相反,它是一个商业问题,它关系到各软件提供商利益的分配。而对于这个问题,国际社会至今还未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案。
最后,IM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通信手段,它和Email一样也面临着垃圾信息泛滥的威胁。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屏蔽垃圾信息的方法或者工具。因此,企业用户将不得不想尽办法把IM使用者的地址信息放在外部互联网找不到的地方了。
计算机世界网(www.cc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