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家观点 >

史炜谈电信组合四大焦点

2004-12-22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3G发牌存在"身心困扰"
  今年11月"3G在中国"峰会的落幕为近年各种3G争论划上一个逗号。然而,表面的小结并不能解答深层的疑问:3G牌照发放受阻与运营商经济体制的现状有关吗?3G牌照的数量多好还是少好?民营企业为什么没份?
  史炜认为,我国3G牌照的发放确实遇到几大困扰。一是运营商体制。正如大家预想的,3G牌照的发放确实与运营商现存的体制密不可分。目前几大运营商的产权还没实现多元化,仍然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在管理上是"半政府半企业"的方式。因此在电信业市场化非常低的前提下,3G牌照的发放对象主要是几大运营商。对于政府决策部门,关键的问题是发放时间和发放方式,他们担心早发达不到效果,晚发可能会错过3G产业的热潮。比如刘翔在20岁时能够跑出世界记录,如果等到25岁再去参赛,体能的最佳状态已经过了。
  "总结来说,我国3G的最大毛病就是投资主体的单一化。"
  对于3G牌照发放张数的各种猜测,比如发4张(1张给WCDMA,1张给WCDMA,还有2张给TD-SCDMA)。史炜认为这些说法本身是一种非经济的或半政府的行为。他们仅仅从平衡4家运营商利益的角度出发,而不考虑到这样发会给社会及产业市场带来的影响。关于国营与民营的竞争,从感情出发也许一些人提倡给民营企业以竞争机会,事实上民营企业拿不出这么多钱去搭建网络铺设天线。这样,民营和国营企业的3G牌照竞争建立在不对等的基础上,因而难以存在。
  "从现实看民营企业由于没法与国有运营商'作战',肯定拿不到3G牌照。"
  二是心理担忧。世界上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担心在技术专利权上继续受制于发达国家。随着全球整个高技术的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运作模式已经与过去不同。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卖产品提供服务时,过去提供部分技术,但是目前尤其在通信、生物工程等领域,主要采用"专利权使用"而不是"专利权转让"的实现方式。高通公司最为典型:"我的技术你可以使用但是不卖"。这样,发展中国家需要天天交专利费,以此开发的关联产品也要无穷无尽地交费,因此习惯于"你把东西实实在在地卖给我"的企业和政府就会感到压力。
  "发达国家象制造了一个漏斗,让发展中国家的财源从漏斗里永远地调到自己的国家。发展中国家非常不适应,3G也这样。"
  我国担心没有WCDMA和CDMA2000的核心技术。虽然在WCDMA上,曾经与爱立信、北电、Motorola、nokia、西门子等国外公司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项目合作和项目投资。但是高通的CDMA2000在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几乎都没有投资,他们通过3G专利使用权获得专利费。中国政府和企业在这种心理压力下,宁愿有自己的TD-SCDMA标准。这样人为地导致了中国政府3G牌照发放的推迟。
  "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会这样做,很难用'对'和'错'去描述。只能说发展中国家的软肋被发达国家抓住了。"
  三是管理问题。目前各电信部门在管理上实际上存在很多漏洞。2000年的市场拆分打破的只是"家里"的垄断,不是整个竞争市场的垄断。就象"亲兄弟"不去社会上抢饭吃,在爹娘那里要饭吃,过去爹给四个兄弟一样多,现在会哭的有饭吃。
  四是心态问题。有人赞成把3G牌照发给固网运营商而不是移动运营商。然而,固网运营商没有现成网络,需要投入大量的钱也未必能够运作起来。这种"叶公好龙"的心态也是一种困扰。
  "关于3G牌照,建议现在大家不要讨论何时发和发几张。最紧要的是:如果明天发,它能干什么用?它的新生市场究竟有多大?将形成怎样的产业?"
  重组并非"小孩过家家"
  随着发放3G牌照的迫在眉睫,运营商重组已经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有人提出"4合2"、"6合3"等重组方式;有人认为当初组建联通是错误的,应该把联网的G网和C网拆开发给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有人说先"分"后"合"是一种倒退行为。民营资本的地位也在范围之内。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电信重组与现有运营体制有什么内在渊源?
  早在2000年,史炜就预测2001-2002年是中国电信业分拆年,2004-2005是重组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也存在于经济领域。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电信业的重组是必然的。在2000年中国电信业的中国电信一网独大,完全政企不分的前提下,移动和公网市场的拆分确实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信业的发展。不过,这种"切蛋糕"的分拆方式只打破了"家里"的垄断,为消除恶性垄断和促进企业竞争力,中国的电信业需要新的组合。
  "当初的'分'和现在的'合'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回归'、'倒退'这些都是外行话。"
  对于各种重组的猜测,史炜认为,重组的方式有很多,关键在它的目的和依据。中国联通的C网和G网都仅有几千万用户,分拆中国联通是没有意义的。照此推测,如果参照国际经验(超过50%就需要分拆),则需要先分拆占据中国移动市场70%份额的中国移动。因此4合2、6合3等说法是没有依据的。然而,资产单一性是中国电信业垄断的根源,在实现产权多元化之前的'分'和'合'没有本质的意义。
  "谈电信重组不象'小孩过家家'的说法,应该与体制改革的缺陷捆绑在一起。"
  第一个缺陷是运营商还没真正实现产权多元化,只是国有资本的集中。一般地,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该很完整,但是我国各运营商在上市时还保留着天生的弱点。各市公司基本都是集团公司的"出纳",权力十分有限。比如当时参与中国电信海外上市的企业主要是国有大公司甚至国有垄断公司,在香港的H股上市也"非常地仓促"。海外对我们上市公司口碑原因也在于此,有人说"看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不如看中国政府的脸色"。如果3G牌照给了中国电信,股票肯定涨,如果不给,肯定降;如果给TD-SCDMA,国外企业肯定死,如果给WCDMA/CDMA2000,他们肯定活。所以政府帷幄着股价的高低和这些公司的命运。第二个是我国在电信组合中犯的一个忌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复杂事情模糊化,把模糊的事情行政化,行政事情完全变成听职任职了。"不过,所有电信体制相关的问题都被巨大的市场潜力掩盖了,因为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用户群和利润丰厚的市场。
  "由于没有实现产权多元化,民营资本没有合适的切入点。虽然已经有民营企业在打擦边球做准运营商,但是效果非常差。"
  史炜仍然坚持2004-2005年是中国电信业的重组和并购年。这样,大家都作为市公司,采用股本置换、相互并购等诸多方式培育出多元化的市场体系。包括跨行业的石油、电力、钢铁、运输、流通、航空,甚至把商业银行的资本股份化。这样,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有希望占有一席之地。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看,金融寡头就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整合,变成金融寡头,再成为世界霸权,"世界五百强"企业都是金融寡头。虽然我国没有把银行资本变作企业资本的惯例,我国的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上海浦发银行等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引入其他产业资本,国家的四大银行也可以考虑多方位引进资本。这样,经济一旦出现大的波动,也不会再走2002年全球电信业经济衰退的老路。不过,由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残缺和政企利益的冲突,即使国外的电信产业有很多发展经验,目前我国仍然没有明确的重组目标和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史炜认为,目前3G牌照的发放是中国电信业组合的一个契机。关于牌照发放,他有两个设想。一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一起出资组建一个新公司,拥有一张3G牌照。这样可兼顾固网和移动网以及不同公司的利益。二是:4大运营商只发3张,让1家没有。让没有的想办法通过竞争、联合、收购、参股,而获得第三代移动通信。
  "如果人人都有,都不懂得珍惜了。过去大家一礼拜吃一次油饼时觉得它很香,现在谁还吃?"
  中国外国:"两桌饭"的学问
  不少人仍然习惯于"技术落后"的自我认定模式,觉得中国的短信业务在世界上"一枝独秀"是一种偶然。得知史炜正在做国内外的电信业的比较研究,有人问道:中国电信业是否象技术一样比与国际电信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落后?其他3G业务能否象短信业务一样继续"秀"下去?
  史炜认为,在服务上国内外的最大差距是市场压力不同。比如商店店员服务非常热情,因为不热情就卖不出去;而去医院看病,大夫的态度却永远好不了,因为看病的人太多了。
  "不要处处与国外比,目前国内的一些人情化服务确实挺不错的。"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能够自由发挥自我的需要是人类的高层次需求。因此,服务首先是文化而不是经济要素,而我国"本末导致"了。卖当劳服务之所以吸引人不是因为价格便宜而是营造一个独特的人文气氛;北京的"三里屯"形成酒吧一条街,提供的不仅是鸡尾酒,而是一种特色的酒文化。反之,如果抛开人文因素,而仅从经济量的角度考虑服务,即便制订严格的法律法规,照样有违法现象。
  "等你发现'人'真的很重要,才会做好产品。这是国内外的最大差别,电信也一样。"
  可是现在的电信套餐大多是运营商"拍脑瓜"想出来的,消费者不一定需要这种服务。这与目前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偏低有关,不是专业技术水平或者管理能力低,而是系统化的理念低。史炜认为,经济学是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的综合,如果不站在这四个高度理解经济学,就不能理解经济学,不能理解欧洲是怎么发展的。"一个产品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与其形成的氛围有关,如果产品做得'傻大黑粗',产品本身再好也没用。"
  正如厨师给客人做两桌味道、色泽都一样的饭,结果可能会一个桌"好吃"一个"不好吃"。为什么?因为配置的餐桌环境、刀叉样式、灯光柔和度等都不同。
  史炜认为中国的电信业一点不落后。短信的发展与中国文化有关,是文化颠覆经济的一种结果。在近百年来,国外的交流方式很丰富、随意、开放,而中国人一直以来压抑着人际交流。因此,在中国一旦形成新的交流方式,比如短信可以做到把很多难以张口的话在最快时间内发给对方,它就成为个性、隐私的一种发泄。这种文化上差异成为颠覆中国短信市场的力量。3G也一样,3G手机可以传送大量的图片、彩信、电影、游戏,而且试行的服务体系比2G、2.5G先进很多。暂且不论3G解决多少前端的东西,关键是将有人愿意用。可能第一代起来的3G用户仍然不是商业用户,而是一帮小孩子。
  "3G也将是一种颠覆,只是在经济领域的颠覆滞后,在消费领域的超前。"
  电信垄断不能"完全打破"
  打破电信垄断一直是伴随近年来电信体制改革的话题。近期人们对此的疑问主要是:行政垄断有没有可能完全打破,既然提倡打破行政垄断为何还要鼓励市场垄断或产业垄断,垄断会不会影响服务水平等等,还有人关注增值业务的经营是否放开。
  史炜认为,打破垄断是实现电信业体制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我国电信现存的发展基础和资源配置体系下,垄断既不是孤立的行政性资源配置结果,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行为。
  垄断有多个形态,一是自然垄断。电信业在单一的固话时代,它是运营商生存和稳定发展重要基础。在电信技术和服务内容多元化后,新增业务的竞争使自然垄断成为产业发展的障碍。二是行政性垄断,即政府行政化的资源配置形成的垄断。在一个国家向市场化转型中,是破坏有效竞争市场建立和实施市场监管的最主要障碍。因此,政府监督行为从直接控制转变为基于法律规定的监管是消除行政性垄断的前提。三是市场化垄断。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一家企业只要不是通过"反竞争的不正当行为"来维持或获得垄断,并由此占据对国内或国际某类产品的主导地位。世界500强中的一些超大型跨国公司,其产业的垄断形态集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流通资本与一体,不但占有极高的市场份额,引领市场价格,而且跨国跨行业操作。确立市场自发的短期垄断的合法性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制定经济法规的一项重要内容。四是技术主导与渗透型垄断。即一家公司通过难以替代性的技术对市场的垄断及对相关产业渗透式的间接控制。显然,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需要打破,而市场垄断和技术垄断则需要保护。
  "不搞市场多元化,就打不破中国电信业的行政垄断,但是由于电信业的替代性不强,完全打破又是不可能的。"
  史炜认为增值业务的放开比较困难。因为基础业务涵盖面太大,增值业务与基础业务分不清楚,所以难以界定它的范围。如IP既可以说是基础又可以归为增值业务。这样,《电信管理条例》自然就给外资和民营企业造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关于垄断与服务质量的担心,史炜认为,由于垄断是建立在大规模用户的基础上,由于怕流失客户,每个运营商都会考虑自己的质量。
  只待明年"放开手好好干"
  年终将至,2004年电信改制有哪些进步?2005年产业发展的运作规则是政府为主还是市场为主?产权多元化不可以一步到位?
  史炜总结说,伴随电信分拆、运营商上市等的脚步,2004年以前中国电信业每年都有"惊心动魄"的东西,但是2004年不是"特别精彩"。今年的改制工作没有很大进步,只是各运营商内部结构的调整很大,目前我们的内部管理体制已经不比世界一流的差。比如中国电信的节约核算、中国联通的绩效管理、中国移动的目标定位管理以及中国网通的上市经济,大家都做了很多有效的工作。只是这种管理"突破"还未达到市场层面,停留于自己家里"绣活"。不过,由于中国在加入WTO时允诺的主要产业三年过渡期在2005年将陆续终止,中国电信业将迎来电信的并购重组真正启动的一年,今年是个酝酿过程。
  "启动的走势有待于专家、学者、官员去研究。大家会探讨出无穷的答案,就看谁的最准确,明年会很精彩。"
  关于产权多元化的快速实现,史炜认为,可以通过《电信法》快速实现。比如《电信法》明确允许外资进入,也可以明确民营资本的进入,甚至优先外资的进入。
  2005年的电信业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一是在《电信法》出台后,各方的市场目标会更明确,我们期待着早日出台。二是在3G牌照出来后,电信业的发展转为产业化的发展。产业化发展包括产业融合、产业扩张、产业重组、产业之间的交叉、跨行业的渗透等。希望不要过了最佳时间,能够早日发放。三是明年进入按市场规格进行的并购活动。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收购或组建新公司,可以跨行业参股造就区域化大集团。资本运作可以是资本募集、股本置换、增发新股、项目交叉等等。我们等待着尽快培育和支持资本多元化的实施。史炜还希望政府职责的划分要明确,不要多头管理。
  最后,提到建议时,他令人惊讶地回答说:"没有建议!"原来,国家给运营商的环境够宽松了,给的优惠够多了。运营商不缺资源、人力、市场、新型国际法规、竞争对手,甚至不缺政府支持等等。他只是希望大家"放开手好好干!"

ChinaByte(e.chinabyte.com)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呼叫中心的运营管理系列之二

下一篇:ENUM与网络融合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