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 > 文章精选 >
 首页 > 新闻 > 文章精选 >

BAT的云计算布局

2018-11-28 14:13:09   作者:   来源:起风财经   评论:0  点击:


  提到BAT的云计算布局,就不得不提到2010年3月中国IT领袖峰会上,“BAT”三位掌门人针对云计算的同台“论道”。
  坐在台上的百度和腾讯创始人相继发言,李彦宏“不客气”的说,云计算好比“新瓶装旧酒”,技术上没有创新;马化腾则说云计算的技术概念“超前”,但是恐怕要到几百年、一千年之后的“阿凡达”时代才有可能。
  唯一力挺云计算的,是坐在台下最后发言,且直言自己“不懂技术”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他表示,阿里对云计算充满信心,做云计算是客户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阿里自己的需要。
  图片来源网络
  时至今日,事实已经很清楚。马云没有吹牛,阿里早在峰会前两年的2008年就开发了云计算业务;马化腾“口嫌体直”,同年就着立项研究云计算;最表里如一的是李彦宏,2012年如梦方醒,开始将云计算提上百度的日程。
  2018年恰是中国云计算十周年,BAT也颇为罕见的在刚发布不久的三季报中披露了各自云计算的业务和营收情况,以此作为对云计算十周年的一份小小的纪念。
  云,马云的云
  阿里是BAT里最先下水做云计算的公司,也几乎是中国云计算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8年,网购的蓬勃发展让淘宝、支付宝用户激增,但这也同时导致数据处理能力不强的阿里身陷囹圄。于是,在国内云计算一片荒芜的情况下,王坚团队的“阿里云”长达5年的拓荒攻坚战成为一段商业传奇。
  2018年,根据权威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数据显示,阿里云于2017年上半年占据47.6%的中国市场份额;同期,市场第2至第5位云服务商市场份额分别为9.6%、6.5%、6%和5.5%,其市场份额的总和不足阿里云的60%。
  此外,今年6月,美国市场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最新云计算市场研究数据表明,2018年第一季度云计算业务,阿里云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三,仅次于亚马逊和微软。毫无疑问,迄今为止的阿里在国内的云计算市场上已经占据绝对地位。
  和阿里的迫在眉睫不同,以社交、游戏起家,坐拥C端流量的腾讯,从业务和营收层面对云计算的直接需求都不大;从2010年开始研究云计算似乎是受了马云的“启发”,更像是一种狙击对手的警觉。
  伴随主营流量业务逐渐迎来增长天花板,“to B”的“腾讯云”终于在公司内部展现出越来越高的战略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一贯以“依赖外部伙伴”、“撒币收购”为非主营业务布局策略的腾讯,在云计算方面最终选择了自研,并最终取得了市场占有率第二的位次,也算是这家走“轻运营”路线的互联网巨头“有梦想”了一次。
  基于各家云计算现有业务布局的对比来看,业内人士指出,阿里素来有“to B”的基因,阿里云的特点是围绕公司的电商生态体系,为淘宝、支付宝系电商企业逐渐外延提供服务。而“to C”基因更明显的腾讯则是围绕社交系统,腾讯云服务在直播、游戏等关联领域中的发挥空间更大,用于连接企业外部和内部,解决企业内外部信息协同的需求。
  和AT相比,姗姗来迟的百度最为人熟知的云计算产品是百度网盘,但是目前并没有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展现出太多优势。
  2016年7月的百度云计算战略发布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发布百度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同年11月的百度云智峰会上,百度总裁张亚勤首次将上述“云智数“战略总结为ABC(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张亚勤解释称,ABC三位一体,应相互协同以实现真正的AI。
  由此可见,百度云作为“ABC”中的“C”,在百度的战略构想中更像是AI的一部分。且从官方有限的披露资料而言,很难对现阶段的百度云计算独立做评判。
  处女地
  云计算在国内走过的十年,并不是产业的终章。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7年4月发布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指出,“十二五”末期,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已达1500亿元。该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
  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8》则显示,2017年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264.8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55.7%,预计2018–2021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02.6亿元。
  产业的市场规模还在不断增长中,事实上,中国乃至全球云计算产业当前的渗透率也并不高。据统计,当前全球IT总投入约3.5万亿美元,其中云计算市场只占到3000亿美元,整个市场渗透率只有10%,而国内云计算市场渗透率只有5-7%,因此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
  或许由于产业发展阶段的影响,现阶段云计算在BAT的营收体系中的占比并不吃重。
  根据BAT三家在不久前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阿里云计算营收同比增长90%至56.67亿元,占总营收比不足7%;腾讯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倍至60亿元,约占总营收的7.74%。而百度则并未在财报中提及云服务的营收情况,关于相关产品和布局的描述也只有寥寥数语。
  相比之下,根据云计算头筹亚马逊刚刚公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4.35亿元)净利润中约2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8.82亿元)来自云计算。与此同时,其云业务已经连续多个季度实现同比40%以上的增长,在所有分业务中营收占比为第三位。
  此外,从研发占比而言,BAT与国外巨头之间也尚有差距。财报显示,截止去年年底,亚马逊以22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19亿元)的开支位居榜首,同期,阿里、腾讯、百度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70 亿元、118 亿元和101.5 亿元,以最新财报显示的数据来看,该数值未发生明显变动。
  粗略测算,亚马逊的研发费用超过BAT支出总和的近4倍。
  在与国际大厂的竞争当中,国内巨头尚未做到分庭抗礼;即使是在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也给了众多主体参与的机会。
  第三方大数据分析机构易观于9月14日发布的《中国云生态市场年度综合分析2018》,按照厂商背景将国内云生态厂商分为四类:互联网巨头型、传统IT企业型、基础云服务提供商和垂直化云服务提供商。即除了BAT之外,还包括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华为、紫光及UCloud等众多玩家。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国内就至少有20余家大型云计算厂商拿到融资,总金额突破百亿元。而此时的中国云市场,有靠山的有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华为云、百度云等,独立发展的劲旅有UCloud、青云QingCloud、华云数据等厂商,基本已显出群雄割据之势。
  巨头的游戏
  云计算领域“神仙打架”,主战场却还是BAT。早在2015到2016年两年间,阿里和腾讯就在云计算领域正面“刚”过。
  2015年1月15日,12306网站将车票查询业务放到阿里云计算平台上;3天后的1月18日,腾讯云宣布聚焦互联网服务领域,同时,滴滴成为腾讯云的代表性客户。同年7月,阿里战略投资阿里云60亿人民币;两个月后的9月,腾讯云宣布“未来5年投入100亿发展腾讯云、追赶阿里云”。
  更有代表性的是次年的价格战。
  2016年年末,腾讯云和阿里云分别以“降价25%”和“降价47%”强势进入CDN市场。其后,阿里云相继宣布CDN降价35%和25%,而腾讯则紧随其后宣布将CDN价格再次拉至新低。
  进入2017年,腾讯云以0.01元的价格中标厦门市政务外网云服务项目,令整个行业为之震惊。据悉,同时竞标的还有四家公司,联通云数据报价最高约人民币309万元。几天后,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深圳的云栖大会隔空喊话,“马化腾和他的团队用1分钱投标对行业进行了破坏。”
  言犹在耳,阿里云却在2017年公有云市场带头打起价格战。
  巨头在云计算领域肆意妄为,自然有其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全球化布局实力的底气。自媒体观察员罗超认为,其原因无外乎有三。
  其一,云计算不是一个独立生意,而是根植某个生态。云计算作为从巨头生态中自然演变出来的业务,前期投入较小且有天然的客户群,这也与阿里云和腾讯云分别在电商和直播、游戏生态中攻城略地构成因果。
  进一步讲,云计算平台作为生态资源输出的窗口,开发者加入腾讯云相当于顺势有了腾讯在社交关系、游戏娱乐、数字内容、移动支付等领域的资源,同样,阿里云系的企业也可以享受到以蚂蚁金融为代表的附加服务,这也是巨头之于创业公司的一大服务优势。
  其二,云计算前期盈利困难,回报周期很长。云计算需要在IT基础设施上进行大手笔的投入,且云计算平台难免产生资源闲置,这样的支出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压力很大。同时,to B业务本身是慢热型行业,回报周期漫长。
  根据阿里三季报披露,报告期内,阿里云计算业务部的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亏损2.32亿,较2017年1.62亿元的亏损扩大近一倍。也就是说,阿里云自2008年肇始,直到目前仍是净利润亏损状态。
  其三,云计算不是单一技术,而是多个技术的集成。作为计算基础设施,云计算平台要具备稳定性、安全性、高速度等能力。巨头业务成熟,旗下有数十个业务,每天服务数亿用户,在IT基础设施服务上有提供稳定、安全和高速的能力。
  此外,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甚至通信等技术都密不可分。要提供公共和综合云服务,就必须具备全面的技术能力,因此更适合有条件进行多项科技业务布局的互联网巨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巨头的云计算就万无一失。云计算商用以来,阿里、腾讯的云平台均出现过登录异常和数据丢失;阿里云计算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直言,阿里云完全有获取客户数据的技术能力,“不看”,完全取决于职业操守。
  时至今日,稳定、安全依然是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产业化之旅
  进入2018年,产业互联网成为热词。
  在刚结束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互联网巨头一致提出转型产业互联网的口号。马化腾比较罕见地站台四次,从各个维度描述了腾讯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给腾讯开出一副解药——转型产业互联网。李彦宏也强调AI和产业的融合是未来趋势,马云则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表示,互联网将与贸易、制造业深度融合。
  腾讯副总裁、腾讯云总裁邱跃鹏则在11月1日召开的“2018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如今以数据为代表的“信息能源”,已经是促进产业发展和变革的基础动力。其中,最核心的便是“云”,它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天然载体,是经济社会下一个十年的核心工具,也是数字化浪潮中的基础设施。
  事实证明,BAT中步子迈的最大的也是腾讯。今年9月30日,腾讯宣布架构大调整,动刀最大的则是将分散在各个事业群的To B业务,纳入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
  而早在去年3月,华为就宣布成立专门负责公有云的Cloud BU。今年11月14日,华为在2018年南非通信展览会上宣布华为云南非大区开服,将于12月底正式上线提供云服务。
  在产业互联网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投入以云计算为代表的“B”计划中,努力在4500万中小企业中争出一家B端的独角兽。
  或许2018年不仅不是云计算产业的终章,甚至还只能算作中国云计算领域中场的开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CTI论坛无关。CTI论坛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相关热词搜索: BAT 云计算

上一篇:电信API在CSP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