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 > 文章精选 >
 首页 > 资讯 > 文章精选 >

《智能服务与营销》连载01 | 有机的企业:服务与营销的互联网加持

2021-03-16 14:22:21   作者:   来源:CTI论坛   评论:0  点击:


  如果我们想知道企业是什么,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企业的目的,而企业的目的必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事实上,由于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因此企业的目的必然存在于社会之中。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由于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任何企业都有两个基本功能,而且也只有这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
  所谓“创造顾客,就是营销。”
  然而,如果没有好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所有的营销都是骗人。中国市场不乏这样的案例。吴晓波在其作品《大败局》中,列举了很多一度非常辉煌最终却黯然离场的企业,如三株口服液、太阳神、秦池酒业等。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走出校门的一代学子来说,这些企业无一不是神一样的存在,每一个都豪气冲天、豪情万丈,心想它们定能改变世界。遗憾的是,它们纷纷倒在了互联网兴起的前夜,甚至连被互联网颠覆的机会都没有。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盲目扩张引发的现金流断裂,有的是股权的不清晰或是家族内部的股权纠纷等,但是它们成功的道路却基本相似,就是善于营销。
  正所谓,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而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大败局》中所有企业成功的基因基本上是其营销能力,而失败的原因却各不相同,如产品、风控和融资等。
  当年的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方式简单粗暴,可以总结为“空中轰炸、地面占领”。“空中轰炸”就是大量的广告,有电视广告、平面媒体广告、乡村刷墙广告,那些年这些企业几乎占领了央视每一个黄金时段。在一个全民娱乐的年代,这样的攻势确实有效,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了人人皆知。紧接着启动“地面占领”,通过大量的销售投放,在最短的时间内,商品进人城市中的每一处商业区,再辅以优惠、促销等各种地面活动。
  不得不说,这些企业家都是天才,都是万中无一的营销高手。试想,如果他们成功后再收敛一点儿,或是对风险的把控再严格一点儿,很有可能造就一个持续成功的企业,如我们在广告中看到的巨人集团、蒙牛集团等,就将成功延续到了现在。
  当今时代,以技术见长的成功实体企业,如华为、海尔、联想等,不仅有出色的营销能力,还具备超强的产品、服务与风控能力。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多个条件,但营销能力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营销能力不行,连成功的机会都没有。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营销主要是靠传统媒体的传播。这当中最为有效的传播方式就是电视媒体,所以抢占黄金时段的电视媒体,是大型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重中之重。紧跟其后,是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等。可以说,当时无论哪家企业,只要占据了重要的媒体资源,就会在营销上取得成功。此时,如果再加上好的产品进行口碑营销,就能造就一个相当成功的企业。我们可以轻松得出这样一个公式:成功的企业=营销+创新产品/服务+风控。
  2000年,互联网迅猛发展,但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之间仍分明横亘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互联网企业在左,传统企业在右;两者和平共存,独立发展,不存在谁颠覆谁的问题,也没有相互融合的迹象。实体企业依然崇尚传统媒体的营销传播方式,而互联网企业则从提供信息分享中获得利益,当时的互联网基本是以新闻门户、搜索、娱乐、游戏等为主要的业务方向。谁也没想到,改变即将发生。随之而来的电子商务一举将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紧密地关联在了一起。
  互联网解决了数据传播与流动的问题,让人们获得信息的成本迅速降低,获得效率大大提高,从而进一步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对于很多中小实体经济来说,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因为它们没有能力通过传统媒体大规模将产品传递出去,但是互联网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于是,以电子商务为主业的互联网公司负责为中小企业传播信息,而中小企业致力于降低产品成本与提高产品质量。当然,由于中国电子商务的特殊性,中小企业逐步将压缩成本变成了自己的第一目标,于是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因为电子商务公司不被重视,所以中小企业就沦为电子商务公司工厂,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品牌价值,成为地地道道的生产车间。这期间,客户变成了数据,物流与信息流的价值被进一步放大,作为营销主体的电子商务公司发展飞速,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被一点点压缩。由此可见,企业的营销是何等重要,没有了营销,产品与服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释放了互联网的信息流动与分享特性,金融、传媒、服务等行业的传统企业开始受到冲击。传统企业突然发现,自己经过长时间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甚至变成了负担,如传统银行的线下门店,成为了高成本的代表。而经过了十几年发展的互联网公司,由于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并且建立了与客户之间成本极其低廉的沟通机制,从而开启了其“跨界打劫”的征程。
  以金融行业为例,尽管传统的金融企业成本很高,但是,它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忠诚而优质的客户,这些客户已经习惯了传统金融业的服务,是不可能轻易流失到互联网企业的。如互联网金融,在初期,是不会莽撞进行正面交锋的,它们把用户锁定在被传统金融企业忽视且人群更广泛的“长尾用户”;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金融服务的年轻人,他们对银行的理解可能仅限于一张借记卡或者信用卡。而互联网公司通过业务进行密切关联,让这一群体也开始了投资理财、小额贷款等金融行为,一下子积累了大量客户。几年后,这些随互联网一起成长的年轻人,也逐步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
  传统的金融企业并没有关注的客户,就这样被互联网公司激活了,而其原本传统金融服务的忠实用户也被互联网金融的便利性吸引,开始跃跃欲试。对于传统金融企业来说,如果没有政策的保护,如果不进行变革,那么就难逃被颠覆的宿命。于是各行各业纷纷涌现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传统企业跑步进场,开始了互联网转型之路。
  互联网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功崛起,依赖的是其沟通的便捷、数据的流动、信息的对称以及良好的客户体验。然而,其产品相对于传统企业并没有太多的独特性,以金融来说,也无非是理财、借贷、融资、保险等业务。也就是说,传统企业缺乏的是互联网企业的沟通能力以及信息分享能力,如果赋予传统企业以互联网能力,是否就可以让这些行业适应时代的运营效率、重新焕发活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近些年行业中一直提及的“互联网+”概念: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
  “互联网+”概念的中心词是互联网,它也是“互联网+”的出发点。“互联网+”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可以将“互联网+”概念中的文字“互联网”与“+”分开理解。“+”代表着添加与联合,这表明了“互联网+”计划的应用范围为互联网与其他传统产业,它是针对不同产业间发展的一项新计划,应用手段则是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联合和深入融合的方式进行。二是,“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深层意义是通过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完成产业升级。互联网通过将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性在传统产业的运用,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试图理清供求关系,通过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内容,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效益,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互联网所改变的是人们沟通与信息分享的渠道,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改造后,将与互联网公司一样具备便捷的沟通与信息分享的能力;如果再配以其原有的用户基础、产品基础、政策扶持等优势,是不是就能远远地把互联网企业甩在身后呢?
  企业的竞争力除了和技术手段有关,还和企业文化、产品设计以及客户类型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用互联网技术武装起来的企业,一定会比被武装前更有竞争力,因为其营销的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传统企业注重的是线下的营销,就是通过客户经理或门店的方式进行面对面的营销,广告投放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线下营销的影响力。而互联网企业注重的是线上营销,它希望通过信息的流动与推送让其目标客户群直接从线上购买产品,所以互联网公司往往喜欢将产品设计得更加简洁,传统企业的产品往往会较为复杂。企业进行互联网化改造以后,线上的能力将得到提高,而其线下的功力尚在,所以将获得线上与线下互动的能力,即:线上获客线下购买,或是线下获客线上购买,这就是O2O的能力。这个能力非常重要,它将一举改变企业的营销方式。
  我们在前面有一个公式是“成功的企业=营销+创新产品/服务+风控”,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公式依旧成立,只是其中的“营销”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改造,已经建立并稳固的线下优势的充分发挥,使企业同时具备强大的线上能力;线上与线下有效的互动,能将O2O的业务模式发展到极致。在传统媒体盛行的年代,电视广告、平面媒体是绝对的营销利器,第一波高频的宣传攻势轰炸完成后,,第二波地面销售部队开始出动,动用各种手段将商品抢占商场货架,再辅以花样百出的优惠促销的手段,完成商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随之进入产品验证和口碑发酵环节。当产品的销售达到一定的数量后,产品的质量开始发挥作用,性价比高的产品会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继续蚕食市场占有率,,而次之的产品则需要持续不断的广告轰炸才能保证销量。
  而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再也不会出现旧时电视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虽然电视媒体的观众不断减少,但由于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其对营销的重要性,传统媒体广告的费用不降反升,不断攀升的价格甚至到了企业很难承受的临界点。而数字媒体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企业的自建渠道如:企业官网、APP、微信公众号、企业微博、电话中心等业务已成型,流量人口方兴未艾、百花齐放。由此,流量为王,如何驱动线上的宣传,有效利用线上进行营销,成为判断营销有效性和提高营销质量的关键元素,也成为了O2O模式是否能够成功的一个核心因素。
  有效的线上流量
  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流量入口丰富多样,归纳起来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第三方平台流量,如平面广告、电视广告、第三方APP、第三方网站、第三方视频直播等;另一类为企业自建的人口,如官网、微信公众号、企业直播、APP、企业微博等。当然,各渠道利弊不一、良莠不齐,如何利用好渠道以获得有效的流量,进行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营销呢?先给出答案,这里又有一个公式:有效的线上营销=可精准统计的营销联络+试错。
  无法精准统计并量化各媒体广告给营销所贡献的比例,是从传统媒体的年代延续到今天的问题。这就为企业营销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不过,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流量人口越丰富,营销机会越多,两者正相关。资金充足还好说,往往企业面对有限的资源,应该往哪些主要的流量人口去投入更多资源呢?决策依据是什么呢?传媒时代广告的效果只能通过媒体的收视率和销售数量来粗略估计,到了互联网时代,也有一个比较显性的指标,就是点击量。我们可以通过收集各渠道点击量来评估营销的有效性,但是与收视率一样,精准的评估依旧不太容易办到,这种统计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1.点击只是制造了一次营销的可能性,用户点击后的有效性如何评估?如何统计点击后的营销影响呢?
  2.除了互联网媒体,企业依然会在电视以及其他传统媒体上进行广告投入,多重因素作用下,如何评估这些广告投入的有效性呢?
  3.所有的流量入口都会驱动客户去扫描二维码、下载企业的APP或者是关注企业的微信公众号,然而,下载了APP并关注微信公众号就一定能变成有效的营销吗?答案是不一定。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准确的答案,企业的流量入口依然会是盲目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每一个流量的入口加上有效的营销联络手段,并且每个入口存在特定且唯一的标识,客户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入口进入营销流程进行购买,甚至可以通过这个入口直接联系到相应的客户经理,而系统能精确定位到每一个客户的来源和目前的营销阶段并作出反应。当所有的流量人口具备了此能力之后,就可以允许企业在资源投人前期先进行试错,即先建立广泛的流量人口,通过有效的营销联络沉淀的数据信息来评估入口的有效性,最终进行精准的资源投人,获得最高性价比的营销方案。
  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John Wanamaker)曾说过,“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但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这句至理名言堪称广告营销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站在互联网的浪尖,是时候来挑战这个猜想了,而“可精准统计的营销联络+试错”应该是打破这个规律最好的办法。
  O2O模式
  互联网企业能够通过线上流量直接销售产品,是因为其销售的产品多具有快销品性质,相对简单、廉价,不需要太长的决策周期。即使用户选择在线上购买需要深思熟虑的商品,多半也是客户事先在线下完成了前期的决策流程,而线上就是简单执行比价和下单的动作。譬如:一个客户要购买一部汽车,完整的流程是通过线上的比对分析,选好车型,然后到4S店进行实物观测并进行试驾,最终完成购买行为。在这样的一个购买流程中,如果有专家(客户经理)的线下面对面交流,强化营销效果,成交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与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商品相比,传统企业提供的商品往往决策周期长,流程也更为复杂,很难在客户获得信息那一刻的黄金时间直接购买。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但占比绝对不会太高。针对这样的产品,采用线上与线下互动的业务模式O2O就成了加码成交概率的一剂良药。这个模式有如下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建设有效的线上流量入口(自建或采用第三方);
  第二步,与客户建立联络,通过流量入口被动联络或是直接
  获取目标客户信息主动出击;
  第三步,线下互动,助力交易达成,如上手体验、免费试
  用、专家推介、一对一沟通等方式;
  第四步,线上或线下下单,交易完成。
  当然,适合快速完成线上交易的商品并不属于任何企业的专属,决策周期、产品性质也仅仅是影响销售行为的一方面,营销设计的乐趣就在于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企业进行O2O的同时,应尽力去设计更为简洁并能促成线上直接成交的行为引导流程,不放过任何一个营销节点的细节设计,如此,提高营销的效率也就指日可待了。
  服务“即”营销
  一般而言,企业视“营销”为利润中心,视“服务”为成本中心。显而易见,营销必能有助于企业利润的提高,而服务的投人和产出却很难进行精准的比对。所以,企业往往会提供通畅的营销入口,并通过大量的人力进行电话销售。相比较之下,服务入口被深藏在角落里,仅仅是一个半遮半掩的电话号码,而且客户的服务请求通常得不到有效的响应。这就好比是在告诉所有的客户:欢迎购买我的商品,但是不要过来找我们麻烦。
  在一个数据流动、信息对称的年代,有效的营销手段可能会带来短期的销售业绩增长,而要想持续扩张下去,则只能依赖客户的口碑。拥有口碑的商品才可能迎来下一个营销高点:病毒式营销。
  而口碑的营造,除了持续迭代的商品,还要创造足够多的与客户接触、交互的机会。客户有了参与感,对商品的品质感受和理解自然不一样,所以,服务就成了一个天然的、与客户接触的最好入口。服务触点的建立,不仅能解决客户之所难、满足客户之所需,而且这个过程所建立的双方信任感、距离感是其他任何入口都无法比拟的,也就能获得更多的销售机会。比如交互的过程能了解市场对企业服务与商品的评价和反馈,贴心的服务能感动客户,并为客户的推荐创造可能,如此看来,这个入口难道不比其他的入口都更有效吗?
  客户之声
  客户在进行服务请求时,对商品与服务的建议甚至抱怨,这些都是最真实的来自客户的声音。企业往往会认为其属于负面信息,但这些信息正是企业优化产品并改善服务流程难得的依据。
  如果挖掘精准并恰当应用,不仅能增强客户的参与感、培养客户的主人翁意识,更能优化产品和服务,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试想,这样一个由消费者参与创造设计的产品,必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这是服务给企业带来的最为关键的核心价值。因此,提升服务能更好地倾听客户之声,驱动用户给出更多建议;长期来看,对企业营销和品牌形象的建立也大有裨益。
  参与感
  说到客户,不得不提“参与感”。
  客户的建议提出后,得到快速反应并被采纳,在真实的使用和体验下还能看到其建议优化的结果,这种及时反馈和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会让客户产生非常强烈的参与感。
  客户的参与不仅会使产品设计贴近客户,也将潜移默化地改变产品与客户的关系,从弱连接变成强连接,由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参与,两者紧紧地黏合在一起,进而这些客户会成为企业最好的产品体验官以及第一批产品购买者。毕竟,这是双方共同创造和打磨的产品,期待值是不一样的。因而在产品的设计中邀请客户参与进来,就成了营销的最高境界之一。
  上述提炼客户建议进而促进产品的改进,自然是有效的。但这种参与的出发点对企业而言终归是被动的,客户是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产品的设计,那么,企业能不能更进一步刻意营造客户能主动参与的场景,并邀请客户参与呢?当然可以,我们来看下面几个场景。
  场景一:产品挑选
  客户在交互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挑选产品设计,提出个性化定制要求。这些信息比一般的市场调研、田野调查更显宝贵,在样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客户的标签(画像)针对性地优化产品、提升服务、提高顾问满意度。
  场景二:讨论组
  通过社交媒体建立讨论组,建立客户与产品设计者之间的联系,可交流、可吐槽、可参与产品设计讨论,一切以产品更好服务客户为原则。
  场景三:开源设计社区
  开源设计社区是参照开源软件的运作方式,将产品的设计雏形通过互联网公布给热心客户和志愿设计师。设计师可以对产品进行细化设计,然后由客户进行投票选择,最终一步步选取被客户认可的产品,而被采纳方案的设计者将得到奖励。
  服务“转”营销
  每一次客户的服务请求都很有可能转变为一次销售的机会,
  一旦机会出现,就不要放过。
  客服代表在处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客户的对话内容获得潜在的销售商机。如能借助对话分析工具,通过预设好的模型自动进行实时的分析更是如虎添翼。遇到销售机会时,系统会提醒客服代表进行引导和推荐。
  譬如客户需要购买从上海去北京的机票,系统很容易分析出其出行地是否为旅游目的地,这种情况下推荐酒店、租车以及旅游商品将是很好的选择。想客户之所想,甚至想在客户之前,获得客户的认可也就顺理成章了。
  口碑营销
  口碑营销,即客户自发的双向推荐的传播营销行为,这是营销的最佳实践场景。
  分享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互联网的核心文化之一。各种流量的人口(触点)让客户接触到了产品,如果购买并使用产品,就实现了营销的第一阶段。而紧接着,持续强化客户体验就要看货真价实的产品了,需要依靠产品本身去赢得客户的认可和喜爱,跨过这道槛儿让所有企业都绞尽了脑汁。得到青睐的产品会进人下一流程,客户会欣喜地自发地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分享,这就是推荐营销、口碑营销。推荐营销既可以在熟人圈内进行,也可以影响陌生人。
  熟人营销,就是客户将自己认为好的产品通过社交圈友情向朋友们分享,从营销看来,这是一种推荐行为。它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这类自媒体上的,这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推荐,接受者心理不设防、信任门槛低,具备很强的说服力。
  陌生人营销,就是查看其他客户购买完成后的评价。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习惯通过查看其他用户的点评与推荐来购买产品与服务。这是一把双刃剑,客户对于差的评价非常敏感,一条差评有时具有一票否决权,而要让客户建立信心,则需要大量且能触动到客户兴奋点的好评才行,这也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信息对称性。
  体验式营销也是推荐营销的一种。这里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某企业推出了一套家庭供暖设备,这类产品最好的营销方式就是邀请客户直接进行体验。但是企业不可能建立太多供客户体验的场所,于是企业向现有客户推出了一套促销政策,鼓励现有客户在家中为潜在客户提供体验服务,如果潜在客户体验后发生了购买行为,则拿出产品售价的5%作为对其提供体验场所的奖励。效果立竿见影,这种营销方式快速拓展了其家庭供暖设备的销售,其精髓就是让客户参与营销,并用体验再获取客户,将推荐营销用到了极致。当然,其产品质量必须有过人之处,否则,产生的效果将恰恰相反。
  互联网加持更是“文化”加持
  区分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最简单的标准是其运营是否依赖于互联网,依赖于互联网运营的为互联网企业,否则就是传统企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两条各自生长的平行线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互联网企业开始从事线下的业务,如阿里巴巴和京东等互联网公司都开始布局实体店,收购大型的连锁超市,具有一统线上与线下的阵势。而传统企业也早就开始通过其企业官网、微信公众号、APP等手段进行直接的经营活动。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边界越来越不明显,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互联网+”的概念更是加速了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新一代的企业,无论从事的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会毫不犹豫地利用在线渠道进行服务与营销,也会根据具体情况适时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多媒体等技术进行武装与融合,否则就会在竞争中失去优势,成为被颠覆者。互联网是公平的,技术本身也是公平的,任何企业都可以用它来武装自己。然而,为什么有的传统企业可以在互联网时代如鱼得水迅猛发展,而有的却停滞不前,甚至失去竞争力呢?
  答案是文化,是企业文化没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改变。
  传统企业强调的是执行力、稳健发展、团队合作。这些优秀品质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完全淘汰,而是重心发生了改变。
  互联网精神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创新、容错,互联网企业的文化中必须包含互联网精神的大部分内容,否则,即使是依赖于互联网运营,即使是有足够好的业务模式,也不可能成功。试想,在不适宜的土壤上,怎么能要求开花结果呢?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化转型,必须先认可互联网文化,在企业文化上进行改造,学其形更要学其神。所以说,“互联网+“的精髓首要的是文化,然后才是技术和业务模式。
  用“敏捷”取代繁杂的流程传统企业讲究流程,流程可以是自由奔淌、无坚不入的水流,也可以是需要跨越的一个个门槛,而复杂的流程更容易成为“效率低下”的代名词。互联网企业当然也讲流程,但是其流程更加敏捷。敏捷,最早应用于互联网的软件开发流程,其做法是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一个小目标,每一个小目标完成后都能够实现部分的关键业务价值,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的迭代。“敏捷宣言”强调的敏捷软件开发的4个核心价值观是:
  1.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
  2.工作的软件高于详尽的文档;
  3.客户合作高于合同谈判;
  4.响应变化高于遵循计划。
  其实,这4个核心价值观同样适用于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不一味贪大、不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可以尝试将远期的大目标分解成两三个月就能够实现的小目标,然后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并在过程中简化流程,就很有可能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真正的互联网化转型。
  用试错与包容代替严密的KPI流程传统的KPI流程会划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与奖惩严格挂钩。然而,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环境中,很难在目标与流程规划后再行动,往往想清楚了,市场的机会早就流失了。而靠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某个灵光一现的想法立即实施或是小成本的投人,就改变整个业界竞争态势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允许快速试错方能出奇制胜,试错是探索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一条路是否行得通并能得到快速验证。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业务模式,最好的业务模式就是在多次打磨、修正后形成的。
  尝试是个概率事件,有胜有败,胜败自古乃兵家常事,所以包容精神非常关键。只要折损不是致命性的,是可控的,那就是有意义的。互联网企业在开拓新的疆域时,往往派多个团队去执行同一业务目标,团队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彼此验证,直到找准对的方向进行融合,携手奔向成功。
  用开放与分享代替封闭的思维创业者都很清楚,互联网中存在着大量免费而开放的资源,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得工具、开发产品、建立管理流程,这一切来源于互联网的开放精神。而互联网化转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去拥抱这种开放精神,从互联网中获取营养,并“反哺”互联网。然而,做到前者众,做到后者寡。需要充满信心,这是一个逐步开放的过程,只要愿意输出,你定会有收获,一旦开始执着于这种开放分享的精神,就不会轻易离开。
  鼓励创新互联网的原则是,成熟的应用也等于落后的应用。互联网世界永远不存在成熟的技术与模式,一切都在不停地优化与改进中,这就决定了任何保守的思维都将被这个时代抛弃。作为企业,如何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保证竞争力的持续呢?唯有创新。
  创新在服务与营销方面主要体现在,互联网的赋能让企业打开更多的服务通道,创造更多的营销触点,让服务体验更加极致,让营销没有盲点。而人工智能的加持,会让服务与营销更加高效。
  下期连载预告>>有机的企业:服务与营销的人工智能加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CTI论坛无关。CTI论坛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专题

CTI论坛会员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