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家观点 >

做好银行服务业要有敬畏心

2014-04-21 09:56:20   作者:刘明康   来源:新浪财经   评论:0  点击:


  银行呼叫中心电话打不通不是技术问题,其实是管理问题,是银行文化的问题。做好服务业,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要有敬畏心。我做了三十多年银行,越深入这个行业却越感到生疏,越觉得自己要学习,一定要如饥似渴地去追赶。

  

  今天是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每个行业都应该成为受人尊敬的行业,因为服务对象已不仅是中国人。  银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要有端盘子的服务精神。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有一个偏差——其实,有主人翁意识不等于人人都是主人,如果大家都是主人,那谁是仆人呢?缺失服务精神是很可怕的。

  银行呼叫中心电话打不通不是技术问题,其实是管理问题,是银行文化的问题。做好服务业,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要有敬畏心。我做了三十多年银行,越深入这个行业却越感到生疏,越觉得自己要学习,一定要如饥似渴地去追赶。

  今非昔比,真是“山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如果我们没有敬畏心,反而是一种骄傲的心理。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做事肯定做不好,一定要抱着仆人的心态,用心地服务,而不能是喊口号。

  毛主席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很正确的。现在来解读这句话,可以进一步理解成 “全心全意为全人类服务”。今天是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每个行业都应该成为受人尊敬的行业,因为服务对象已不仅是中国人。

  1、“卧担架进银行”有原则没人性

  因为银行规定改密码必须本人亲自来,10月12日中午,西安75岁病重老汉被挂着氧气用担架抬进某银行营业所。5名医护人员把老人抬到了柜台前,艰难完成了密码重置。

  白岩松在《新闻1+1》中评论说:“病重老人要用担架抬到银行来修改密码,这种冷漠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银行固然有规定,难道死的制度就是为了难为活人吗?”

  2、取钱须本人 中风老翁猝死农信社

  无独有偶,9月27日9时许,邓某芳的儿子邓汉林带着邓某芳的户口本、两张身份证(一代证姓名为“邓某方”,二代证姓名为“邓某芳”)去了信用社。由于办理存折所用的一代证与二代证有一字之差,信用社某工作人员便让邓汉林去村里开证明,证明二者为同一人。

  然而,当邓汉林拿着村里开具的证明再来时,信用社又以当地派出所没有盖章为由拒绝了他的取款要求。无奈之下,邓汉林又到当地派出所盖章。从派出所回来后,信用社工作人员问邓要取多少钱,邓告知3万,信用社工作人员又告诉邓汉林,“邓某芳要亲自来信用社。”

  邓汉林告诉工作人员,父亲病重在家打针,无法前来,希望能通融一下。信用社工作人员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打针你就拔了针头让他过来。”。

  随后,邓汉林回家跟亲戚商量,决定用双轮木板车把邓某芳拉到信用社。“11点从家里出发,去了几个亲戚,有人打伞,有人拉车。”

  到信用社后,工作人员同意取钱。邓汉林等要求说上述话的工作人员给老人道歉,工作人员没有出来,于是又僵持着。13时10分,新垌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宣告邓某芳死亡。

  邓汉林说,邓某芳死后,双方一直僵持到当晚9点多,最后以信用社赔偿13万而告终,“太荒唐了,怎么能这样侮辱病重老人?”

  这些都是非常沉痛例子。银行业做到今天,是不是也有柔情的一面?当然有。

  3、国际红十字运动之父亨利-杜南---------走进贫民窟里的银行家

  亨利-杜南,瑞士商人和人道主义者,第一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红十字会创办人,后人尊称他为“红十字会之父”,190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曾是瑞士一位富有的银行家、金融家。如果没有1859年6月24日发生的一切,他的生活应该是一切照旧,然而这一天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瑞士政府派杜南去和拿破仑三世商议一笔将惠及瑞、法两国的交易,但拿破仑本人并不在巴黎,而是在苏法利诺平原准备对奥地利开战。亨利-杜南希望在战争之前赶到战场,但他还是去晚了一步。他的马车停在一个可以俯视战场的小山上,突然间军号嘹亮,枪声大作,炮声隆隆,双方军队正在激烈厮杀。

  亨利杜南在小镇上看见所有房子里都挤满了残员、伤兵、阵亡士兵的尸体,他感到伤痛不已。年轻的银行家在这个小镇待了三天,想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这些士兵。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伤兵的痛苦,亨利开始用银行家的力量来推动中立的伤兵救援组织。如今,全球超过190家国家地区加入了他所推动的红十字会组织。

  4、贵州贵定县村镇银行的赶集服务

  在我担任银监会主席时,曾为“消灭空白金融服务乡镇”去贵州调研。当我看到贵定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设有一个便民服务点,专门在赶集日开展服务时,我觉得非常感动。

  每逢赶集日,信用社就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连续经营,中间无休,因为农民赶集不可能休息,银行的工作人员就带上干粮作为午饭。

  5、马百党的故事

  2008年两会我被派往陕西代表团听取意见时,休息时,有一个农民模样的人走到我面前,自报家门叫马百党,他在陕西澄城县、大荔县交界的魏家斜村当信用社的信贷员。一聊天才发现这个只有高小文化的人创造了一个奇迹:37年来,他个人累计发放贷款六千多万元,没有一笔滥账,没有一笔人情贷款。

  马百党对自己负责区域的所有农户了如指掌,他家家上门跑,哪一家离家打工走了,哪一家是种田好手,哪一家不会种田,全都一清二楚。马百党送贷上门、揽储上门,深得群众信赖和尊敬,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支持成世界文明村和富裕村。

  我问马百党:“你有什么办法37年在乡下放这么多款不出烂账?”他回答我三句话:贷早贷迟、贷多贷少、贷你贷他。

  “什么叫贷早贷迟?”他解释道,你一定要知道他想做什么,如果他要抓小猪,明天是赶集日,你今天得给他钱,让他明天抓猪苗回来;但如果早几天贷了,他一定打酒喝了。有很多农业户是种水稻和种其他杂粮的,你得及时给他钱,让他去买种子、买化肥,过了季节,给他再多钱,地里也种不出来粮食来。

  “什么叫贷多贷少?”他说,一个带功能的蔬菜大棚要十万元,他如果要八万,那他可能是第一次搞大棚,那是去年的价钱。因此,你得给他多一点儿。但是如果他说多了,你得扣住,否则他又去拿钱打酒喝了。

  “什么叫贷你贷他?”能贷的都贷,不能贷的你得看穿他,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未必能种好地,有人勤劳、有人懒惰,因此心里要有数。

  这就是他的风骨,也是他的柔情,他没有出现一笔人情债,这样的人我很佩服。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