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一位长相标致、声音甜美、高智商与高情商兼具、还能自由行动的机器人,顺利通过交通银行现场“面试”,成为交通银行的“新员工”交行“小e”。
交行“小e”是上海智臻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小i机器人从幕后走向前台,“从软到硬”的首次试水。
从幕后走到台前
据智臻智能网络总裁、创始人朱频频介绍,“小e”思考的“大脑”由小i机器人提供,“身体”则来自于韩国的Future Robot。
虽然叫小i机器人,但智臻网络的业务定位一直是“软件”,默默地在淘宝、微信的后台帮助各大企业与用户交流,从不碰硬件,一直到去年才确定“由软到硬”的发展战略。而第一个机器人在银行“上岗”,则意味着小i机器人正式从幕后走到台前。
朱频频透露,小i机器人的“身躯”目前全部采用寻找合作伙伴“借壳”的方式,但这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小i机器人具有高智商,所以也必须找有高智商的‘身躯’才装得进去,这使得目标企业并不多。”
找到了优秀的硬件厂商,朱频频又碰到了“软”与“硬”之间的摩擦。“软件出现问题可以打补丁,更新迭代很快,但硬件每设计一次,成本巨大,而且速度缓慢。”这使得小i机器人决定,扩充一支专门进行硬件设计的队伍作为技术支撑。
今年7月,小i机器人出品了一款会听指令的扫地机器人,外观全部自主设计,加上WiFi模块等功能,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开发。
据朱频频透露,有了过去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小i已经具备了更为精细化的服务能力,不仅能为银行和政府等机构提供服务,也能为中小企业甚至个人提供服务。下一步,小i机器人与微信合作的智能扫地机器人,教育类的考试机器人、学校导引机器人,家政类的清洁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将相继发布。
牢牢把控核心“大脑”
“但是,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最核心的部分莫过于‘大脑’这个指挥台。”朱频频表示,目前,市场上许多“大脑”都由国际巨头主导,而硬件则由国内工厂生产。小i机器人则“反其道而行之”。
“小i机器人专注的是智能机器人核心语义交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应用,这属于人工智能中最难的认知智能,包括感觉、运动、思考的能力。”朱频频说。
如果把小i机器人比作一个孩子,2001年出生的这个“大脑”,现在已经15岁了。在这15年中,这个“大脑”建立了包括学习体系、知识表示、语义理解和推理以及上层应用的完整架构,并且通过每年超过百亿次的真实互动,建立起绝对的技术门槛。
今年5月,小i机器人发布了“中国最强大脑”云智能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小i机器人就能接入一系列的硬件产品,完成“七十二变”,它可以嵌入到医疗上的微创手术机器人,教育类的考试机器人、学校的导引机器人,家政类的清洁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成为这些机器人的“大脑”,在各种场景中为人类提供服务。
只为“小i”更聪慧
小i机器人在走向更聪慧的同时,少不了它的主要缔造者和创始人朱频频。1994年,朱频频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1998年提前一年毕业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硕博连续,并于2004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2001年,朱频频在读博士期间便参与小i机器人的研发,博士毕业后作为首席技术官加入公司,全面主持技术和产品业务,专注于智能机器人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2006年,小i机器人与微软达成全球机器人战略合作伙伴,并建立iBot Platform为全球开发者提供MSN机器人开发平台。
随着国内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2008年朱频频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个运营商领域的智能客服机器人,继而又带领团队开发了机器人生产和管理运行平台iBot Enterprise等系列产品,2011年又潜心研发出智能交互引擎配合智能客服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至此,智臻网络公司成功转型为顶尖的中文智能机器人平台供应商,开拓出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营销机器人、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等多种解决方案,并成功应用在了通信、金融、航空、汽车、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通用企业等多个领域。
2012年,随着智能机器人市场的爆发、社会化媒体的新兴,朱频频又拓展了智能机器人的交互方式和渠道,引入了语音交互的新方式,以及智能知识库的市场新需求让小i机器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2013年成功推出iBotCloud智能云服务平台,陆续整合微信、微博和电商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和开发者提供标准化Saas服务等。
同时,朱频频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联合,开展产学研一体研究与开发,多次承担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并数次被聘为上海科技发展信息领域技术预见专家。
朱频频透露,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未来的企业都会采用更先进的互联网化生产方式,智能硬件的大发展促进了智能控制技术的突飞猛进,如何让互联网化的生产方式和智能控制技术更聪明地发挥作用,就是小i机器人未来能做的一个广阔领域。